貨幣政策努力服務實體經濟
2022年以來,人民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主動應對,努力服務實體經濟,穩住經濟大盤。7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統計司司長阮健弘介紹,2022年上半年,我國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較大,信貸結構優化,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有所提升。一是流動性合理充裕,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上半年,人民銀行降低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上繳結存利潤9000億元,合理增加流動性供給,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二是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人民銀行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的精準導向作用,推出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業穩定就業,不斷強化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三是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上半年,人民銀行持續優化中央銀行政策利率體系,加強存款利率監管,著力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阮健弘強調,下一步,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黨中央“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適時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復蘇勢頭
202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不過我國經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我國經濟已經呈現明顯的復蘇勢頭,這也為未來保持合理的宏觀杠桿率水平創造了條件。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認為,2022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等超預期因素影響,我國經濟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為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6月份人民銀行已經調增開發性政策性銀行信貸額度,加大對長期有用、短期可行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支持力度,但目前來看,項目資本金到位困難成為制約項目建設和貸款投放的重要因素之一。
6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的舉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金融委工作要求,人民銀行支持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分別設立金融工具,規模共3000億元。鄒瀾表示,金融工具的具體用途:一是補充投資重大項目資本金,不超過全部資本金的50%;二是對于短期內專項債券作為資本金無法到位的可以為專項債券搭橋。對于遲早要干的項目,通過金融工具的支持,能夠快速精準打通資本金無法到位造成的堵點,推動項目盡早開工,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按照市場化原則投資,依法合規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保本微利,只做財務投資行使相應股東權利,不參與項目實際建設運營,并按照市場化原則確定退出方式。鄒瀾認為,投資項目既要有較強的社會效益,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可行性,重點投向三類項目:一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明確的五大基礎設施重點領域,二是重大科技創新等領域,三是其他可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投資的項目。
我國宏觀政策有力、有度、有效
2022年5月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總體好轉,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措施加快落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均加大實施力度,國民經濟運行趨于好轉,主要經濟指標邊際改善,但恢復的基礎還不穩固,下半年經濟運行仍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穩經濟還需艱苦努力,同時還要關注通脹形勢的變化。2020年四季度以來,我國穩杠桿促增長取得顯著成效,宏觀杠桿率連續五個季度凈下降,為后續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創造了寶貴的政策空間。
阮健弘表示,從國際比較看,疫情以來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明顯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以相對較少的新增債務支持了經濟較快恢復。2021年末,美國、日本、歐元區杠桿率分別比2019年末高25.7個、39.5個和21.4個百分點,而同期我國宏觀杠桿率增幅是16.5個百分點,明顯低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同時,我國經濟表現繼續保持領先,通脹總體受控。從政策效果看,我國以溫和的宏觀杠桿率增幅支持實現了“較高增長、較低通脹”的優化組合,說明宏觀政策有力、有度、有效。
2022年以來,受國際局勢變化和新一輪疫情的超預期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宏觀杠桿率是總債務與GDP的比率,經濟增速放緩會推動宏觀杠桿率上升。2022年一季度,我國宏觀杠桿率是277.1%,比2021年末高4.6個百分點。同時,為應對下行壓力,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我國進一步部署了穩經濟一攬子措施,這些逆周期調控政策對債務增長的影響會在當期體現,但對產出的影響相對滯后,因此宏觀杠桿率會出現階段性上升,這既是外部沖擊的客觀反映,也是逆周期調控政策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體現。
穩住實體部門的收入、預期和信心
2022年3、4月份,受國內外超預期的突發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部分企業、居民收入和資產負債表有所受損。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門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基建投資前5個月累計同比增長6.7%,比全部投資增速高出0.5個百分點,這既體現了宏觀調控的應有之意,也是托底經濟渡過難關的必要舉措。鄒瀾表示,疫情帶來的沖擊影響主要是階段性的,5月以來國內疫情形勢好轉,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均加大了實施力度,主要經濟指標明顯改善,國民經濟運行總體觸底回暖,未來隨著疫情形勢總體受控,預計宏觀經濟會保持穩步復蘇,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有望逐步修復改善,信貸支持將保持較強的力度。
鄒瀾認為,下一階段,繼續提高企業和居民擴張意愿,z重要的是讓生產生活更加穩步高效地轉動起來,保持經濟回暖勢頭,穩住實體部門的收入、預期和信心,進一步提升內生增長動能和經濟活力。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做好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加大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一是總量上,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提早完成全年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引導政策性開發性銀行落實好新增8000億元信貸規模和設立3000億元金融工具,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價格上,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導作用,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將存款利率下降效果傳導至貸款端,進一步推動金融機構降低實際貸款利率。三是結構上,繼續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突出金融支持重點領域。自2022年二季度起,人民銀行通過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勵資金比例由1%提高到2%,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科技創新、普惠養老、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持續支持涉農、小微企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