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先后發布了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和工業企業財務數據,總體運行平穩,結構持續優化,增幅保持在合理區間。同時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上升,下行壓力增大。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為5.6%,其中三季度5%,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別回落了1.5個和0.6個百分點。緣何出現了增速持續放緩?這將對我國工業經濟帶來哪些影響?第四季度工業經濟增幅能否回升?
帶著上述問題,中國工業報獨家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
成績來之不易,下行壓力加大
中國工業報:對于當前的工業經濟運行總體形勢,您如何看待?
李毅中:今年1~3季度,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多種因素疊加交織,形勢比較嚴峻。
這一背景下,堅持貫徹黨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5.6%仍在年初預期5.5%~6%的范圍內。總體看,工業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結構性改革正在推進和深化,企業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成績來之不易,應給予充分肯定。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存在的問題。國內方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內需走平偏弱,投資低位徘徊,尤其是在工業制造業領域。出口艱難受阻,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阻力依然不小。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3季度具體數據是真實情況的反映。大量數據有好有差,分析這些數據,一是要和預期相比,看目標是否達到了還是有所不足,分析經濟運行的合理性;二是要與歷史數據對比,通過“增減”趨勢看經濟運行的成長性。
對前三季度工業經濟數據,要全面分析、辨證思考、準確研判,要與黨中央對經濟運行形勢的分析和研判相一致。要兩分法,應將利弊、喜憂綜合考慮,實事求是、科學合理地分析判斷。
中國工業報:前三季度我國工業增速呈持續放緩態勢,您認為受哪些因素影響?
李毅中:可以從增速、效益、需求、投資四個角度,解讀這一問題。
第一,從增速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2%。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增長6.4%,第二季度增長6.2%,第三季度增長6.0%。國內生產總值增幅處于年初目標6%~6.5%的區間內,但趨勢在回落。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保持在5.5%~6%的增速預期內。但分季度看,從第一季度6.5%,到第二季度5.6%,再到第三季度5%,也是逐季下滑。尤其7、8兩月工業增加值增幅分別為4.8%和4.4%,好在9月回升至5.8%。
從具體行業來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7%,高于工業3.1個百分點,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3.1個百分點。盡管高技術產業的增速依舊較快,但應看到,多年以來這個指標的增幅一般要比工業增加值增幅高出5個百分點以上。
從地區來看,東部的工業增幅下滑較為明顯,這是多年以來沒有出現的情況。具體來看,東部是4.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個百分點,三季度只有3.7%。我國工業一半多是在東部,一旦東部增速慢下來,中西部很難補上。應防止工業增速偏離合理區間,這是我們需要警覺的問題。
第二,從企業效益來看。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降低了2.1%,而前3年工業企業利潤一直是大幅度甚至超常規增加。盡管利潤有所下降,但我們的工業企業很努力,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改革仍在繼續。
應看到,市場價格總是有起有落,當價格下跌時,即便利潤減少了,也不要驚慌失措,關鍵要看我們的盈利能力是否保持住了。在利潤大幅增長時,也不要盲目樂觀,應看到問題,看到造成利潤超常規增長的價格因素。
以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近幾年的變化走勢為例。從2012年初到2016年8月,連續54個月負增長。2016年9月才由負轉正。一直到去年四季度,PPI大幅度飆升,年末開始降低。2019年1~9月,PPI回落到0,甚至在9月出現了-1.2%的負增長。PPI由大幅度增長到持平再到負增長,使得工業上下游走向趨于平和。PPI迅漲時,工業的上游如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獲利很大,同時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也同步增長,推動了下游產業成本上升,造成上下游盈利不均衡。PPI趨穩回落時,上下游盈利機會便趨于平衡。由此可見,PPI回落不見得是件壞事。當然,如果PPI繼續下降,將會顯現需求不足的狀況。
因此,面對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利潤的下降,不必過度緊張,要有定力。價格波動是市場規律,企業關鍵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穩定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價格回落的時候更要降本增效,提質增效,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品種、品牌。對于利潤的下降,尤其不要誤解為工業企業虧損。應看到,盡管總的比原來的利潤降低了一些,但41個工業行業中仍有30個是正增長,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5.91%,雖有所回落,仍與2016年相當。
第三,從需求來看。前三季度,內需走平偏弱。1~9月,全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2%,同比下滑了0.7個百分點。分季度來看,一季度增長8.4%,二季度增長8.5%,三季度增長7.6%。其中一個最突出的表現,是汽車產業的銷量降幅較大。1~9月,我國汽車產銷量達1814.9萬輛和1837.1萬輛,同比下降11.4%和10.3%。
汽車工業問題比較突出,問題在哪兒?多年2800多萬輛的汽車年銷售量穩居世界首位,但確實催生了汽車市場趨于飽和的狀況。人們對汽車的需求,除了一部分剛需,更多的是更新換代的需求。不過,汽車工業也不乏亮點,質量、品牌在提高。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產量同比增長20.8%。
需求消費也有好的數字。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6.8%,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23.9%。
從出口來看,1~9月,出口同比增長5.2%,不算低。但9月出口降低至-0.7%,出現了負值,出口受阻。具體到工業領域,1~9月,工業出口交貨值增加2.4%,比上年同期回落了5.7個百分點。特別是8、9月呈現負增長。由于出口貨物里95%是工業品,工業品交貨值增幅的減少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直接影響著總出口的增幅下降。
第四,從投資來看。近幾年投資一直乏力,增幅持續下滑。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幅5.9%;今年1~9月,繼續回落至5.4%,如果扣掉投資價格指數3%,實際增幅就更少了。尤其制造業投資名義增幅2.5%,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2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回落了7個百分點。在個別省份甚至出現了負增長。1~9月,工業領域新開工項目減少了7.2%。以上數字顯得沉重,這樣下去會嚴重影響工業發展后勁。
投資為何連續多年呈下行走勢?制造業投資緣何乏力?應看到,國內需求走弱,企業盈利下降,對于經濟發展的預期尚不夠好,信心顯然不足,一些政策尚未落實,如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落實尚不到位。民營投資在總投資中占62%,在制造業投資中占82%。一旦民營資本投資意愿不強烈,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工業制造業。
除了上述因素,在認識上還要糾正一些誤區。應看到,有效投資在經濟增長中仍然要起到關鍵性作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不要投資,相反要提高投資效率,調整投資結構,保持一定的增幅。補短板、強弱項、調結構、穩投資,無論是建設新興產業還是改造傳統產業,必要的資金一定要投入,這一認識還要繼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