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科技創新正成為驅動產業發展的新興力量。受益于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這種依托于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科技創新熱潮正蓬勃而來。
“我國制造業發展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從理念、投入、載體等多維度切入,變革我國在跟跑階段形成的研發機制與產業配套機制,激發釋放創新活力。”1月13日,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路耀華在“2019(第三屆)中國工業經濟聯會科技創新論壇暨第四屆中國行業經濟指數論壇”上如是說。
無獨有偶。中國電子學會研究咨詢中心主任、中國數字經濟百人會秘書長李颋也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時代已然來臨。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時代的主要命題,現已成為面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提質增效,以及重塑核心競爭力的必備基礎和必經途徑。”
工業互聯網成數字化轉型突破口
當前,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脈絡和趨勢日益清晰,工業互聯網的作用愈發凸顯。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突破口,體現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網絡演進升級、加快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及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四個方面。”李颋分析。
在其看來,通過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全面互聯互通,可以實現各種生產和服務資源在更大范圍、更高效率、更加精準的優化配置,大幅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而通過與交通、物流、能源、建筑、醫療、農業等實體經濟各領域深度融合,則可以實現產業上下游、跨領域的廣泛互聯互通,推動網絡應用從虛擬到實體、從生活到生產的科學跨越,極大拓展網絡經濟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在實際生產實踐中,工業互聯網正在為不同行業賦能加力。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預計開通5G基站超過13萬個,實現億級工業設備接入;標識解析5個國家頂級節點功能不斷完善,28個二級節點上線運營,標識分配量突破8億,同時形成了具備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平臺數量超過50家,重點平臺平均工業設備連接數已突破65萬臺(套),工業App數量達1950個,涵蓋細分行業百余個。在工業互聯網安全方面,現已有10個省份啟動了安全監測平臺建設,形成對近百個重點平臺、800余萬在線設備的實時監測能力。
作為傳統高污染、高耗能的行業,焦化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嚴重的現象。而通過工業互聯網的加持,不少行業難題正得到疏解。
資料顯示,全國獨立焦化企業和聯合焦化企業過千家, 2018年焦炭總產能超6.5億噸,實際產量4.3億噸。在生產焦炭的過程中配煤過程中的成本占了80%,如何控制影響配煤的因素是焦炭行業體制增效的關鍵。據華為云中國區副部長孫大鵬介紹,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集合了華為的算法算力,實現了對配煤全流程的效益優化,每噸煤成本節約10-50元。
“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需要IT企業和工業企業聯手去找到數字背后的規律,實現提質降本增效,進而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浪潮云工業互聯網總經理趙文慧表示。在其看來,這是未來工業互聯網能否在推動產品服務化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根本。
“應看到,我國工業互聯網依然存在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企業引領能力不強,融合融通不充分,安全防護能力不足的短板。”李颋提醒。
在李颋看來,我國工業互聯網整體上高端產品、關鍵系統、軟硬件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足,軟硬件產品、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主要為歐美企業所掌控;多數企業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狀態,工業云平臺多功能重復、相互封閉,在行業覆蓋度、功能完整性、模型組件豐富性、開放共享程度等方面發展滯后,工業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技術特性和商業價值認識不足,且投入較高,實施成效難以預估,存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制。與此同時,工業企業的內部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尚不健全,信息技術層面的安全管理和自動化操作技術層面的安全管理基本沒有融合。